【聯合報╱記者何醒邦/台北報導】
大台北寸土寸金,購屋族對房子的實際坪數也錙銖必較,「公設比」成為重要觀察指標。房仲業統計,早在10年前,主要都會區房子的公設比都已飆破30%;目前各大都會區住宅的公設比均值,則以新竹24.2%居冠。
台灣房屋統計,台北市、新北市、桃園、新竹、台中、高雄等六大都會區住宅的公設比逐年攀高,民國70年代以前全體平均8.5%、70-79年15.7%、80-89年26.2%、90-99年31.5%、100年迄今35.3%。
而目前各都會區的公設比均值,台北市為22.8%、新北市21.4%、桃園23.8%、新竹24.2%、台中22%、高雄21%。
台灣房屋智庫副執行長劉怡蓉表示,早期的房屋大多為透天厝產品,因此沒有「共同使用部分」,常有零公設或低公設現象。
劉怡蓉說,屋齡11~20年、民國80年代的房子,公設比增加幅度最多,高達10.5%,主因是建築法規異動,例如停車獎勵、消防法令的改變,再加上多元化公共設施進入社區的風潮帶動;屋齡10年內、民國90~99年的房子,也因為建築法規日趨嚴格,公設比均值紛紛飆破30%。
劉怡蓉表示,民國90年代前,公設比最高的都會區是台北市;但90年代後,由新竹奪冠。
她指出,近年來台北房價居高不下,「室內空間」成為消費者精打細算的部分,另因北市的生活機能強,有公家的運動中心、交通便利,北市購屋者對運動休閒等附加公共設施的倚賴度比較低,所以中古屋的公設比並非最高。
至於公設比上升速度最快的新竹,劉怡蓉分析,因新竹近年管理完備、設施多元的社區住宅廣受科技人青睞,擁有氣派門廳、高規格消防設備、中庭造景迴廊、三溫暖健身房、商務中心等公共空間的「飯店式寓所」,更吸引許多投資客進場,以獲取收租效益。
留言列表